# Solidity on Polkadot课程:揭示中文开发者生态的未来方向近期,我们与某教育平台合作推出了《Solidity on Polkadot》课程,原本是为了探索PolkaVM开发工具链的受欢迎程度。结果令人惊喜,共有219人报名参与,作业完成率接近38%。这些数据不仅令人鼓舞,更重要的是,我们从这次课程中意外洞察到了Polkadot中文开发者生态的未来发展趋势。本文将分享我们在这次全新课程中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如何从中摸索出一条通向"生态建设"的路线图。## 课程背景:探索真实需求,而非简单追随热点Polkadot正在推进2.0升级,核心目标包括跨链统一、降低门槛和提升开发者体验。PolkaVM作为一个兼容以太坊的执行环境,很可能成为Web2或EVM开发者接触Polkadot的入口。然而,我们必须正视一个现实:在Web3世界中,技术叙事往往沦为表面装饰。真正愿意实践的人往往是少数。许多人对Polkadot的印象仍停留在"复杂"、"难懂"和"开发门槛高"的阶段,更不用说尝试编写合约或部署应用了。我们开设这门课程,不仅仅是为了宣传,更重要的是想要探究以下几个问题:1. 开发者对新的虚拟机环境最关心什么?2. PolkaVM对他们而言是机遇还是障碍?3. 工具链能否支持真实项目的开发,而不仅仅是演示?4. 在整个开发流程中,哪个环节最容易出现问题?因此,这门课程不是面向专家的高深技术讲座,而是一次真实的开发者体验实验。我们希望成为新手的引路人,陪伴他们完成第一次尝试,观察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四个出乎意料的发现### 1. 学习者展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投入我们原本以为大多数人参与课程是为了获得奖励或证书,但事实并非如此。80%的参与者是90后,四分之一是在校学生,大多数人每天自发投入1-2小时学习。这种学习强度表明他们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课程,而是真正想要尝试并掌握相关技能。有些学员从头学到尾,只为亲手部署一个合约;也有人表示:"至少我能在简历上写上'成功在PolkaVM环境部署过应用'这一经历。"这反映出他们并不一定关心Polkadot的技术实力有多强,更多的是需要一个友好的环境来验证自己是否适合进入Web3领域。### 2. 经验丰富不等于容易上手,最大挑战在于转换思维模式许多参与者拥有丰富的开发经验,甚至有EVM项目的实战经历。然而,当他们进入Polkadot生态时,仍然会被一些术语差异所困扰:PolkaVM是什么?AssetHub是链还是模块?为什么gas限制与以太坊不同?合约部署成功了,但前端却无法调用?他们的困惑不在于看不懂代码,而是因为熟悉的认知模型突然失效。面对需要重新理解的一堆概念,不少人直接产生了退缩心理。我们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认知落差,至少让参与者意识到:PolkaVM的开发体验其实并不复杂,主要是术语和做法有所不同。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很多人放弃一个生态,往往不是因为不会编程,而是因为第一眼看不懂文档就放弃了。这也提醒我们:开发文档不应只是堆砌知识,还需要帮助用户完成认知转换。未来,我们计划在文档中增加PolkaVM与其他主流虚拟机(如EVM)的关键差异对比,帮助更多人减少弯路,增加"原来如此"的顿悟时刻。### 3. 课程参与者不仅是学习者,更是"隐形贡献者"尽管大多数参与者是合约开发的初学者,但他们勇于提出问题、乐于报告bug,也敢于测试技术边界。例如,有人指出Remix编译没问题,但链上部署失败的情况。这些反馈直接促成了我们向相关团队提交多个工具链问题,推动了文档补充和bug修复。作为经验丰富的开发者关系团队,我们已经习惯性地绕过一些小坑,很多"出错预警"已经成为下意识行为。但新手不会。他们还没有建立起这套判断体系,因此更容易遇到问题——这反而使课程成为一个非常宝贵的问题收集器。对参与者来说,课程是一个缓冲带;对我们而言,这些"真实踩坑"经历是PolkaVM生态体验最直观的温度计。### 4. 决定开发者是否"二次回访"的关键在于整体流程体验很多人离开不是因为"学不会",而是因为"遇到错误没人指导如何解决"。相同的代码在不同环境中可能会出现错误;Hardhat、Foundry、Remix在各自环境中的结果可能不一致;文档中找不到所需信息、错误信息不直接显示结果,这些都可能导致开发者一气之下放弃。我们意识到:开发者体验(DevEx)不仅仅是编码过程的顺畅,而是从环境搭建、问题反馈,到部署结果,甚至未来升级的整个流程是否流畅、可靠。只要有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很容易导致开发者失去耐心。因此,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情绪和信任的设计问题。## 课程作为工具、用户和预期之间的桥梁在生态发展早期,我们认识到开发者课程的意义不仅仅是单向的知识传授,也不是期望通过一期课程就发掘出下一个Web3创业明星。相反,我们通过课程实现了三个有价值的成果:### 1. 链压力测试例如,我们在课程中进行Uniswap V2合约迁移练习时,本以为是一次普通的实践,却意外发现了一系列问题:gas误差、路径bug、Remix和Hardhat表现不一致等。这些问题对开发者来说是障碍,对我们而言则是"早期症状",越早发现越好。现在,这些问题已经转化为相关团队的待解决事项清单,并得到了快速处理。### 2. 用户画像与转化线索有人关注架构设计,有人追求开发效率,还有人询问:"我常用的工具在PolkaVM上是否可以直接使用?"每个问题都反映了开发者真实的考虑点,同时也揭示了PolkaVM的"使用说明书"需要如何完善。### 3. 建立产品预期我们的课程有点像一个多集系列展示,不靠空谈,而是通过现场演示来展示PolkaVM的实际使用体验和价值。即使某些功能目前还不完善,但只要有人在使用、有人愿意等待,就是生态发展的积极信号。过去常有人批评Polkadot缺乏用户——真的没人使用吗?其实一直以来使用的主要是基础设施开发团队,而不是应用开发者。现在PolkaVM上线了,编写智能合约的开发者终于有了施展的舞台。当然,犹豫是难免的:"这么新的虚拟机环境,我敢成为第一批尝试者吗?"、"网络还在测试阶段,值得我投入时间吗?"但恰恰是因为新,才为小团队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在这次课程中,我们将Uniswap V2迁移到PolkaVM上,引起了社区的广泛关注。这不是因为大家没见过Uniswap,而是第一次看到它能在Polkadot生态系统中运行。尽管Polkadot已经发展多年,但它仍然是一个高市值的生态系统,拥有丰富的资助计划,持有DOT的大户也不在少数。与其在Layer2领域激烈竞争,不如探索一个尚未被充分开发的蓝海市场?我们正在规划下一期课程内容。如果您对任何特定模块或项目实践感兴趣,欢迎留言告诉我们。
Solidity on Polkadot课程揭示中文Web3开发者新趋势
Solidity on Polkadot课程:揭示中文开发者生态的未来方向
近期,我们与某教育平台合作推出了《Solidity on Polkadot》课程,原本是为了探索PolkaVM开发工具链的受欢迎程度。结果令人惊喜,共有219人报名参与,作业完成率接近38%。这些数据不仅令人鼓舞,更重要的是,我们从这次课程中意外洞察到了Polkadot中文开发者生态的未来发展趋势。
本文将分享我们在这次全新课程中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如何从中摸索出一条通向"生态建设"的路线图。
课程背景:探索真实需求,而非简单追随热点
Polkadot正在推进2.0升级,核心目标包括跨链统一、降低门槛和提升开发者体验。PolkaVM作为一个兼容以太坊的执行环境,很可能成为Web2或EVM开发者接触Polkadot的入口。然而,我们必须正视一个现实:在Web3世界中,技术叙事往往沦为表面装饰。真正愿意实践的人往往是少数。许多人对Polkadot的印象仍停留在"复杂"、"难懂"和"开发门槛高"的阶段,更不用说尝试编写合约或部署应用了。
我们开设这门课程,不仅仅是为了宣传,更重要的是想要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因此,这门课程不是面向专家的高深技术讲座,而是一次真实的开发者体验实验。我们希望成为新手的引路人,陪伴他们完成第一次尝试,观察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四个出乎意料的发现
1. 学习者展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投入
我们原本以为大多数人参与课程是为了获得奖励或证书,但事实并非如此。80%的参与者是90后,四分之一是在校学生,大多数人每天自发投入1-2小时学习。这种学习强度表明他们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课程,而是真正想要尝试并掌握相关技能。
有些学员从头学到尾,只为亲手部署一个合约;也有人表示:"至少我能在简历上写上'成功在PolkaVM环境部署过应用'这一经历。"这反映出他们并不一定关心Polkadot的技术实力有多强,更多的是需要一个友好的环境来验证自己是否适合进入Web3领域。
2. 经验丰富不等于容易上手,最大挑战在于转换思维模式
许多参与者拥有丰富的开发经验,甚至有EVM项目的实战经历。然而,当他们进入Polkadot生态时,仍然会被一些术语差异所困扰:PolkaVM是什么?AssetHub是链还是模块?为什么gas限制与以太坊不同?合约部署成功了,但前端却无法调用?
他们的困惑不在于看不懂代码,而是因为熟悉的认知模型突然失效。面对需要重新理解的一堆概念,不少人直接产生了退缩心理。
我们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认知落差,至少让参与者意识到:PolkaVM的开发体验其实并不复杂,主要是术语和做法有所不同。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很多人放弃一个生态,往往不是因为不会编程,而是因为第一眼看不懂文档就放弃了。
这也提醒我们:开发文档不应只是堆砌知识,还需要帮助用户完成认知转换。未来,我们计划在文档中增加PolkaVM与其他主流虚拟机(如EVM)的关键差异对比,帮助更多人减少弯路,增加"原来如此"的顿悟时刻。
3. 课程参与者不仅是学习者,更是"隐形贡献者"
尽管大多数参与者是合约开发的初学者,但他们勇于提出问题、乐于报告bug,也敢于测试技术边界。例如,有人指出Remix编译没问题,但链上部署失败的情况。这些反馈直接促成了我们向相关团队提交多个工具链问题,推动了文档补充和bug修复。
作为经验丰富的开发者关系团队,我们已经习惯性地绕过一些小坑,很多"出错预警"已经成为下意识行为。但新手不会。他们还没有建立起这套判断体系,因此更容易遇到问题——这反而使课程成为一个非常宝贵的问题收集器。对参与者来说,课程是一个缓冲带;对我们而言,这些"真实踩坑"经历是PolkaVM生态体验最直观的温度计。
4. 决定开发者是否"二次回访"的关键在于整体流程体验
很多人离开不是因为"学不会",而是因为"遇到错误没人指导如何解决"。
相同的代码在不同环境中可能会出现错误;Hardhat、Foundry、Remix在各自环境中的结果可能不一致;文档中找不到所需信息、错误信息不直接显示结果,这些都可能导致开发者一气之下放弃。
我们意识到:开发者体验(DevEx)不仅仅是编码过程的顺畅,而是从环境搭建、问题反馈,到部署结果,甚至未来升级的整个流程是否流畅、可靠。只要有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很容易导致开发者失去耐心。因此,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情绪和信任的设计问题。
课程作为工具、用户和预期之间的桥梁
在生态发展早期,我们认识到开发者课程的意义不仅仅是单向的知识传授,也不是期望通过一期课程就发掘出下一个Web3创业明星。相反,我们通过课程实现了三个有价值的成果:
1. 链压力测试
例如,我们在课程中进行Uniswap V2合约迁移练习时,本以为是一次普通的实践,却意外发现了一系列问题:gas误差、路径bug、Remix和Hardhat表现不一致等。
这些问题对开发者来说是障碍,对我们而言则是"早期症状",越早发现越好。现在,这些问题已经转化为相关团队的待解决事项清单,并得到了快速处理。
2. 用户画像与转化线索
有人关注架构设计,有人追求开发效率,还有人询问:"我常用的工具在PolkaVM上是否可以直接使用?"
每个问题都反映了开发者真实的考虑点,同时也揭示了PolkaVM的"使用说明书"需要如何完善。
3. 建立产品预期
我们的课程有点像一个多集系列展示,不靠空谈,而是通过现场演示来展示PolkaVM的实际使用体验和价值。即使某些功能目前还不完善,但只要有人在使用、有人愿意等待,就是生态发展的积极信号。
过去常有人批评Polkadot缺乏用户——真的没人使用吗?其实一直以来使用的主要是基础设施开发团队,而不是应用开发者。现在PolkaVM上线了,编写智能合约的开发者终于有了施展的舞台。当然,犹豫是难免的:"这么新的虚拟机环境,我敢成为第一批尝试者吗?"、"网络还在测试阶段,值得我投入时间吗?"但恰恰是因为新,才为小团队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在这次课程中,我们将Uniswap V2迁移到PolkaVM上,引起了社区的广泛关注。这不是因为大家没见过Uniswap,而是第一次看到它能在Polkadot生态系统中运行。尽管Polkadot已经发展多年,但它仍然是一个高市值的生态系统,拥有丰富的资助计划,持有DOT的大户也不在少数。与其在Layer2领域激烈竞争,不如探索一个尚未被充分开发的蓝海市场?
我们正在规划下一期课程内容。如果您对任何特定模块或项目实践感兴趣,欢迎留言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