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解读比特币:PoW的熵减机制与区块链生命体理论

robot
摘要生成中

中本聪设计的工作量证明(PoW)机制,首次真正意义上解决了长期困扰人类的一个重要共识问题——拜占庭将军问题。

这个问题可以简化为:在一群来自不同背景、目标各异的将军中,只有在同一时刻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将军共同进攻,才能攻下拜占庭。否则,所有参与者都将面临失败的命运。关键在于,如何在部分将军可能背叛或不可信的情况下,组织一次有效的进攻,或者说达成一致的共识?

从抽象角度理解,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探讨如何在混乱无序的状态中,通过某种机制让各方达成一致,形成秩序。这本质上是一个达成共识的过程。

在热力学原理中,这个过程可以被描述为在无序中创造有序,是一个熵减的过程。熵增意味着系统走向无序,而熵减则代表系统趋向有序。

PoW机制通过向矿工分发比特币作为激励,引导他们参与算力竞赛,共同寻找特定目标哈希值的方式来达成一致。这种方法成功解决了如何在一群混乱无序的节点之间达成共识的难题,也就是拜占庭将军问题的解决方案。因此,比特币区块链网络的共识机制也被称为拜占庭容错(BFT)共识。

PoW创造了一个不断生长和扩张的熵减系统。在宇宙中,大多数事物都倾向于熵增,最终走向热寂。然而,生命是个例外。生命通过吸收负熵来形成秩序,实现熵减。

从这个角度看,比特币系统本质上可以被视为一个生命体,一个不断成长的有机体。这个生命体通过一套机械共识机制,吸收全球的算力资源来持续发展。

比特币(BTC)可以被理解为驱动这个生命体成长的奖励符号。虽然理论上早期可能用其他符号替代,但BTC并不等同于整个比特币系统。换言之,BTC是比特币系统内部的一个奖励机制,但远非系统的全部。比特币作为一个生命体,具有独立性,同时也具备社会性。它能够将其生命能量延伸到比特币系统之外,就像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在社会中与其他实体互动,发挥更大的价值。

过去,许多人将BTC与比特币网络等同视之,将BTC视为比特币网络的全部,这反映了认知的局限性。

经过16年的发展,比特币仍在不断壮大,而大多数模仿比特币的所谓区块链项目要么已经消亡,要么正在走向衰落。以太坊转向权益证明(PoS)后,放弃了通过吸收全球算力来推动系统持续进化的机制,转而依赖ETH质押率来创造共识。然而,ETH的总量是有上限的,质押率也有极限,这决定了以太坊共识机制的上限。这可能是导致以太坊逐渐落后于比特币的一个深层原因。

这些现象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比特币本身——这个由机械共识驱动的生命体,如何在人类文明,特别是数字文明的社会中继续发挥其社会价值?如何让比特币这个生命体与人类社会更好地融合,释放出更强大的生命能量?

这或许是加密货币领域下一阶段更有意义的探索和创业方向。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评论
  • 分享
评论
0/400
暂无评论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