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广场 #创作者活动第一期# 火热开启,助力 PUMP 公募上线!
Solana 爆火项目 Pump.Fun($PUMP)现已登陆 Gate 平台开启公开发售!
参与 Gate广场创作者活动,释放内容力量,赢取奖励!
📅 活动时间:7月11日 18:00 - 7月15日 22:00(UTC+8)
🎁 活动总奖池:$500 USDT 等值代币奖励
✅ 活动一:创作广场贴文,赢取优质内容奖励
📅 活动时间:2025年7月12日 22:00 - 7月15日 22:00(UTC+8)
📌 参与方式:在 Gate 广场发布与 PUMP 项目相关的原创贴文
内容不少于 100 字
必须带上话题标签: #创作者活动第一期# #PumpFun#
🏆 奖励设置:
一等奖(1名):$100
二等奖(2名):$50
三等奖(10名):$10
📋 评选维度:Gate平台相关性、内容质量、互动量(点赞+评论)等综合指标;参与认购的截图的截图、经验分享优先;
✅ 活动二:发推同步传播,赢传播力奖励
📌 参与方式:在 X(推特)上发布与 PUMP 项目相关内容
内容不少于 100 字
使用标签: #PumpFun # Gate
发布后填写登记表登记回链 👉 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6874
🏆 奖励设置:传播影响力前 10 名用户,瓜分 $2
Web3重演互联网发展史:从概念叙事到结构沉淀
Web3 正在重复互联网的发展轨迹
商业的底层逻辑从未改变。无论是 Web2 还是 Web3,繁荣背后走的都是同一条老路 - 只是这次,叙事套着协议,资本藏在代码里。
回顾过去十年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路径:概念驱动、融资跑在用户增长前;补贴拉流量、资本驱动增长;然后裁员、提效、搞盈利;再到平台转型、技术重构。如今的 Web3 正踩在类似的发展节奏上。
过去一年,项目方之间的比拼演化成了一场用 TGE 和 Airdrop 作为获取用户的竞争。没人想落后,但也没人知道这场"换用户"的比赛还会持续多久。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脚印,看看 Web3 是如何走到今天,又可能走向何方。
一、互联网行业发展阶段复盘:从撒币扩张到产业协同
1. 叙事驱动,万众创新阶段(2010年前)
那是一个由"名词"定义趋势的年代。"互联网+"成了万能钥匙,只要套上这三个字,就能撬动热钱和关注。创业者先找赛道、造概念、写BP,投资人追的是"足够新、够大、好想象"的故事。
O2O、社交电商、共享经济,一轮轮名词轮动之下,项目估值飞涨,融资节奏被叙事节奏主导。核心资产是一份讲得顺、配得上趋势的融资PPT。
这是一个"谁先站位,谁就有机会"的时代。验证产品、跑通模式是第二步,先把故事讲上风口,才有资格进入赛场。
2. 烧钱扩张,流量争夺阶段(2010-2018)
这一阶段靠补贴硬抢市场。从滴滴与快的打车大战,到摩拜和ofo的单车混战,整个行业陷入一种高度一致的打法:用资本换规模、用价格换习惯、用亏损换入口。
这是一个把"抢占用户"放在一切之上的时期。体验、效率、产品壁垒都靠后排,关键在于谁能率先成为用户默认的选择。
补贴大战愈演愈烈,低价几乎成了标配。这不是谁产品更好,而是谁更能烧钱;不是谁能解决问题,而是谁更快"圈地"。
3. 落地,精细运营阶段(2018-2022)
随着移动互联网用户增速放缓,流量红利逐渐消退,获客成本持续上升。一批真正跑出来的项目显现出来,它们通过真实刚需场景与系统能力,完成了商业模式的闭环搭建。
增长不再是唯一目标,能否把增长转化为结构性的留存与价值沉淀,才是决定项目生死的真正分水岭。留得住用户、撑得住模型、跑得通结构成为关键。
4. 生态基本定型,技术变革求机遇阶段(2023至今)
平台之间的竞争不再是用户争夺战,而是生态能力的比拼。真正的护城河是系统内循环是否高效、稳定、自洽。
几乎所有高频刚需赛道都已被巨头划定边界,增长必须嵌入在系统能力之中。平台逻辑升级:从多产品堆叠转向生态飞轮,从单点用户扩张转向组织级协同。
字节跳动成为一个异类。它从底层技术出发,用推荐算法重构了内容分发逻辑,建立起自己的用户体系与商业闭环。这提醒我们:即便产业格局趋于固化,只要还有结构断层或技术空白,仍可能出现新玩家。
二、Web3当前阶段:互联网演化逻辑的"平行镜像"
Web3所经历的路径,几乎与Web2如出一辙。只不过这一次,烧的是代币激励;搭的是模块化协议;卷的是TVL、活跃地址和空投积分表。
1. 概念驱动阶段 - 发币驱动:故事先行,资本涌入
2015年以太坊上线,ERC-20标准为资产发行提供了统一接口,让"发币"成为所有开发者都能调用的基础能力。"技术叙事+合约部署+代币激励"成为Web3创业早期的标准模版。
这催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资本效率":2017至2018年间,ICO市场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只要贴上标签、搭出叙事,哪怕落地路径还未清晰,也能预支未来的估值想象。
定价的核心,不是项目做了多少,而是谁更早卡位、谁更善于制造情绪、谁掌握了释放流动性的窗口。
2. 烧钱扩张阶段 - 项目扎堆,用户争夺战全面打响
2020年,Uniswap向早期用户空投UNI代币,无意中打开了行业的潘多拉盒子。项目方发现空投可以换忠诚,换流量,甚至换出一个社区幻觉。
空投从选项变成了标配。几乎所有新项目都把"空投预期"作为冷启动的默认模块,积分系统、交互任务、snapshot三件套成为必选。
大量项目陷入了一种"激励驱动而非价值驱动"的增长幻觉里。链上数据一路飙升,但TGE一过,场面瞬间冷却。
3.商业验证阶段 - 真实场景,叙事验证
项目方开始回头看:这些流量、交互、撒出去的币,究竟导向了什么样的结构?
关键词变成了:使用场景、用户需求、产品结构。靠真实场景和明确结构,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增长路径。
越来越多的项目开始围绕真实场景进行构建,无论是交易、DeFi,还是身份系统等基础能力。那些在合适时点选对方向、打磨出真实产品的团队,正通过垂直场景的正向循环能力逐步生根发芽,构建出自己的产业化路径。
4. 结构沉淀期 - 平台定型,变量收缩
真正可以正向循环的商业场景是项目拿到产业发言权的入场券。这是一个行业从项目试验转向结构沉淀的周期,不再争快,而是开始拼系统的完整度。
但这并不意味着新项目失去了突围机会。真正能够跑出来的项目,不是声量最大或叙事铺得最广的,而是能在结构上"补位"或在模型上"重构"。
在后区块链时代,一个由AI驱动的新周期正在到来。一定会有像字节跳动那样的项目,凭借AI,在正确的切口下迅速跑通结构,完成产业上的突破与自我闭环。
Web3的未来发展,就像万物可加互联网一样,它的真正潜力,是在后区块链时代,重构使用路径、降低协作门槛,并催生出一批真正能跑得动的产品与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