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i資產管理新趨勢:DeETF引領鏈上投資變革

DeFi的演進之路:從極客玩具到金融新寵

近年來,去中心化金融(DeFi)成爲金融界的熱門話題。幾年前,當技術愛好者們剛開始在以太坊上搭建一些新穎的金融工具時,沒人預料到這些"小玩具"最終會吸引到華爾街傳統金融大佬的目光。

回顧2020至2021年間,DeFi經歷了爆發式增長。整個市場的鎖倉量(TVL)從十幾億美元一路飆升,最高時達到1780億美元。Uniswap、Aave等協議一時成爲全球加密界的明星項目。

然而,對於大多數普通投資者而言,DeFi仍然像一座設有陷阱的迷宮。復雜的錢包操作、難懂的智能合約,再加上資產安全的擔憂,都成爲阻礙。數據顯示,即便DeFi如此熱門,傳統金融市場的投資機構真正進場的比例不到5%。投資者一方面躍躍欲試,另一方面又因種種門檻遲遲不敢行動。

2021年起,一種專門解決"如何輕鬆投資DeFi"的新工具出現了,這就是去中心化ETF(Decentralized ETF,簡稱DeETF)。它融合了傳統金融中ETF產品的理念和區塊鏈的透明性,既保留了傳統基金的便利性和規範性,又兼顧了DeFi資產的高成長空間。

DeETF可以被視爲一座橋梁,一端連接着"難以進入"的DeFi新大陸,另一端連接着熟悉傳統金融產品的廣大投資者。傳統機構可以繼續使用他們熟悉的金融帳戶進行投資,而區塊鏈愛好者則可以像玩遊戲一樣,輕鬆組合自己的投資策略。

從DeFi到DeETF:誰在悄悄重寫DeFi資產配置的底層邏輯?

DeFi到DeETF:鏈上ETF的發展歷程

早期探索(2017-2019):初步嘗試與伏筆

DeFi的金融革命始於以太坊。2017至2018年間,MakerDAO和Compound等早期項目首次展示了去中心化金融的可能性。雖然當時生態規模有限,但借貸和穩定幣等創新金融模式已在技術圈引發關注。

2018年末至2019年初,Uniswap的出現帶來了自動做市商(AMM)模式,大大簡化了鏈上交易流程。截至2019年底,DeFi的TVL接近6億美元。

同時,一些敏銳的傳統金融機構開始關注區塊鏈技術,但仍受困於復雜的技術問題。雖然"DeETF"概念尚未明確提出,但傳統資金與DeFi之間需要橋梁的需求已初現端倪。

市場爆發與概念成型(2020-2021):DeETF登場前夜

2020年,疫情改變了全球經濟走向,促使大量資金流入加密貨幣市場。DeFi在此期間爆發,TVL從10億美元猛增至一年後的1780億美元。

投資者大量湧入,以太坊網路甚至出現交易手續費超過100美元的極端情況。流動性挖礦、收益農場等新模式讓市場火熱,但同時也暴露了巨大的用戶參與門檻。許多普通用戶感嘆:"玩DeFi比炒股難多了!"

一些傳統金融公司開始捕捉機會。加拿大上市公司DeFi Technologies Inc.在2020年轉型,推出跟蹤主流DeFi協議的金融產品,用戶只需在傳統交易所操作即可參與DeFi世界。這標志着"DeETF"概念正式萌芽。

同時,去中心化領域也開始行動。DeETF.org等項目嘗試用智能合約去中心化管理ETF組合,但這時期的嘗試仍處於初級階段。

從DeFi到DeETF:誰在悄悄重寫DeFi資產配置的底層邏輯?

市場洗牌與模式成熟(2022-2023):DeETF正式化

2022年初,Terra崩盤、FTX破產等事件幾乎摧毀了投資者信心。DeFi市場TVL從1780億美元跌至400億美元。

但危機也帶來機遇。市場震蕩讓人們意識到DeFi領域需要更安全、更透明的投資工具,推動了DeETF的發展與成熟。這一時期,"DeETF"發展出兩種清晰模式:

  1. 傳統金融渠道強化:DeFi Technologies等機構擴展產品線,推出更多穩健的ETP(交易所交易產品),並在傳統交易所上市。這降低了散戶參與門檻,也受到傳統機構青睞。

  2. 鏈上去中心化模式興起:DeETF.org、Sosovalue等平台上線,直接通過智能合約實現資產管理和組合交易。這種模式吸引了加密原生用戶和追求絕對透明度的投資者。

這兩種模式並行發展,讓DeETF賽道逐漸清晰:一方面通過傳統金融渠道,另一方面強調完全去中心化與鏈上透明。

DeETF的優勢與挑戰

發展至今,DeETF展現出獨特優勢:

  • 易用性強,參與門檻大幅降低
  • 投資更透明、更靈活
  • 風險控制與投資多元化更容易實現

同時也面臨挑戰:

  • 監管環境不確定,合規成本高
  • 智能合約安全隱患仍存

盡管存在挑戰,DeETF仍被視爲未來金融市場的重要創新,正在模糊傳統投資與加密市場的界限,使資產管理更民主化、智能化。

從DeFi到DeETF:誰在悄悄重寫DeFi資產配置的底層邏輯?

新興項目崛起,DeETF賽道百花齊放

從單一模式到多元探索

2023年後,DeETF進入"百花齊放"階段,沿兩條路徑演化:

  1. 傳統金融邏輯:通過正規交易所發行ETP,如DeFi Technologies不斷豐富DeFi資產類別。

  2. 純鏈上、去中心化平台:用戶只需加密錢包即可自助創建、交易和管理資產組合。

過去兩年,DeETF.org、Sosovalue等平台成爲鏈上原生資產組合的先鋒。Sosovalue支持多主題組合策略,爲用戶提供"一鍵買入+可追蹤"的ETF產品體驗。

機構路徑方面,Securitize正以合規方式將傳統金融資產代幣化,引入一級市場投資者進入鏈上市場。

這些平台提出"24/7全天候交易、無中介、用戶自主組合"理念,打破傳統ETF局限。截至2024年底,DeETF.org上活躍的鏈上ETF組合數量已超1200個,鎖倉總價值達數千萬美元。

專業化資產管理方向,Index Coop等組織推出如DeFi Pulse Index(DPI)的標準化DeFi資產包,降低個體選幣風險。

從DeFi到DeETF:誰在悄悄重寫DeFi資產配置的底層邏輯?

智能資產組合新趨勢

DeETF賽道經歷了從"自由組合"到"預設組合一鍵買入"的演進。但真正將"組合策略"交給算法自動化處理的項目仍不多見。

YAMA(Yamaswap)切入這一領域:構建AI驅動的資產配置推薦系統。用戶輸入需求後,系統基於鏈上數據自動生成推薦組合。這類似TradFi世界的Robo-advisor服務,但YAMA將其搬到鏈上,並在合約級別完成資產管理邏輯。

YAMA選擇在Solana與Base上運行,大幅降低使用成本。其智能合約支持組合成分、權重、動態變化等全部鏈上公開,避免了"黑箱式配置"。YAMA強調"自助部署"+"AI組合推薦"的體驗,既解決"不會投"的痛點,也保留"資產掌控權"。

這代表了DeETF平台從"結構工具"走向"智能投研助手"的方向。

從DeFi到DeETF:誰在悄悄重寫DeFi資產配置的底層邏輯?

DeETF賽道的分叉進化

隨着用戶需求從交易轉向"組合管理",DeETF賽道分化爲幾條發展路線:

  • DeETF.org強調用戶自主配置
  • Sosovalue推出鏈上主題型ETF
  • Index Coop專注標準指數產品
  • DeFi Technologies與Securitize探索不同合規化路徑

新趨勢是更智能、自動化的資產配置體驗。一些平台引入AI模型或規則引擎,動態生成配置建議,降低門檻提升效率。

YAMA代表這一新路徑:整合AI組合推薦與鏈上自助部署,採用低成本高性能公鏈,使普通用戶無需復雜操作即可完成資產配置。

DeETF平台正從"純工具"轉向"策略服務者",反映整個加密資產管理賽道正朝着去繁化、去專業壁壘化的方向演進。

結語:DeETF重塑鏈上資產管理的未來

回顧DeFi發展,可見一條清晰主線:從智能合約試驗,到開放式交易和借貸協議,再到引發大規模資金流動,DeFi用短短幾年完成了傳統金融幾十年的進程。現在,DeETF作爲DeFi的"用戶體驗升級版",正在承擔進一步普及和降低門檻的任務。

數據顯示,DeFi市場預計將從2025年的323.6億美元增長至2034年的約1.558萬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達53.8%。這意味着未來5年,DeETF有望成爲鏈上資產管理最重要的應用場景之一。

當前,不同類型的探索者正在推動DeETF發展:

  • DeFi Technologies等公司從傳統金融切入,發行合規的加密ETP產品
  • DeETF.org等平台堅持鏈上自治,強調自由組合和完全透明
  • YAMA等新興力量引入AI輔助組合構建,推動鏈上資產管理智能化、個性化

DeETF正在解決"去中心化金融如何讓更多人用得起、用得好"的問題。未來的鏈上資產管理,應該成爲普通投資者都能掌握的能力。

從MakerDAO到Uniswap,從DeFi Technologies到YAMA,去中心化金融的每次進步都是對金融自由、透明與普惠理念的刷新。DeETF正在重新定義鏈上資產管理方式,而像YAMA這樣的創新項目,正爲這條路注入新的想象力。

去中心化金融的故事還遠未結束,但未來正在慢慢成形。

從DeFi到DeETF:誰在悄悄重寫DeFi資產配置的底層邏輯?

查看原文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讚賞
  • 3
  • 分享
留言
0/400
WalletInspectorvip
· 22小時前
TVL 也就那样吧
回復0
GasWastingMaximalistvip
· 22小時前
传统币圈韭菜一枚
回復0
Alpha不开口vip
· 22小時前
TVL没那么香了
回復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