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廣場 #创作者活动第一期# 火熱開啓,助力 PUMP 公募上線!
Solana 爆火項目 Pump.Fun($PUMP)現已登入 Gate 平台開啓公開發售!
參與 Gate廣場創作者活動,釋放內容力量,贏取獎勵!
📅 活動時間:7月11日 18:00 - 7月15日 22:00(UTC+8)
🎁 活動總獎池:$500 USDT 等值代幣獎勵
✅ 活動一:創作廣場貼文,贏取優質內容獎勵
📅 活動時間:2025年7月12日 22:00 - 7月15日 22:00(UTC+8)
📌 參與方式:在 Gate 廣場發布與 PUMP 項目相關的原創貼文
內容不少於 100 字
必須帶上話題標籤: #创作者活动第一期# #PumpFun#
🏆 獎勵設置:
一等獎(1名):$100
二等獎(2名):$50
三等獎(10名):$10
📋 評選維度:Gate平台相關性、內容質量、互動量(點讚+評論)等綜合指標;參與認購的截圖的截圖、經驗分享優先;
✅ 活動二:發推同步傳播,贏傳播力獎勵
📌 參與方式:在 X(推特)上發布與 PUMP 項目相關內容
內容不少於 100 字
使用標籤: #PumpFun # Gate
發布後填寫登記表登記回鏈 👉 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6874
🏆 獎勵設置:傳播影響力前 10 名用戶,瓜分 $2
InfoFi與Web3內容傳播結構性問題探析
Web3 內容傳播的結構性問題:不只是 InfoFi
近期,Web3 社區中出現了一個熱門話題:InfoFi 是否會造成"信息繭房"?經過深入思考和案例分析,我認爲這個問題的根源並不在 InfoFi 本身,而是內容傳播固有的結構性特徵。InfoFi 只是讓這一現象變得更加明顯。
要理解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明確 InfoFi 在整個傳播鏈條中的作用。對項目方而言,InfoFi 是一個加速器,旨在提高項目熱度,增加用戶認知度,從而促進互動和轉化。項目方通常會分配預算用於 InfoFi 活動,同時尋求能夠動員大型意見領袖的營銷機構合作。
信息繭房的形成往往始於上層內容,而非普通用戶。大型意見領袖接受廣告並發布內容後,較小的意見領袖會跟風。再加上社交媒體算法的推薦機制,用戶的信息流很快就會被同一項目的相似內容所充斥。
這種現象並非 InfoFi 獨有。在沒有 InfoFi 的時代,意見領袖也在輪流接受推廣、撰寫文案和發布廣告。InfoFi 的出現只是讓這種內容投放機制變得更加系統化和透明。
InfoFi 之所以被認爲放大了原有的信息偏差,是因爲它提高了信息的組織和傳播效率,但這種效率是建立在現有"注意力結構"基礎上的加速,而非顛覆。項目方仍然傾向於將預算投向大型意見領袖,這些內容會率先上線。InfoFi 機制則激勵了中小創作者在短時間內集中輸出內容,進而觸發社交媒體算法將其識別爲熱門話題並持續推薦,形成閉環。
更重要的是,內容的源頭相對集中,創作者的寫作目標也類似:爲了參與、獲得積分和曝光,而非從不同角度深入分析項目。這導致用戶看到的內容表面上不同,實際上卻高度相似,逐漸產生被困在單一項目敘事中的感覺。
那麼,用戶的焦慮究竟源自何處?有人認爲是內容重復性高,但這其實是項目預算結構決定的結果,而非 InfoFi 獨有的問題。有人擔心內容質量低下、AI 同質化嚴重,但實際上,InfoFi 的評分模型有對抗機制,過於機械化的內容很難獲得高分。要獲得真正高權重的分數,仍然需要依靠優質的敘事結構、觀點和互動數據。
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弱化項目上線的儀式感,二是引入自助投放機制。這樣可以讓內容看起來更自然,而不是官方主導的活動。同時,項目方應該避免提前公開空投規則,以防止用戶爲了獎勵而刻意制造虛假互動。
理想的狀態是,多個項目默默進行這種運作,用戶形成一種預期:參與內容創作可能會帶來意外收獲,但主要動力是興趣而非獎勵。這種機制成熟後,InfoFi 將不僅僅是一個流量工具,而是 Web3 內容生態系統的重要基礎設施。
總的來說,InfoFi 並未制造信息偏差,而是放大了原本存在的傳播結構偏差。解決的關鍵在於如何讓傳播結構更加健康,無論是通過提高參與門檻、優化激勵設計,還是引導項目方更自然地設置空投預期,目標都是讓內容本身變得有意義,而不僅僅是追求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