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盛區塊鏈:現實資產與RWA之間“距離”幾何?

1. 核心觀點

我們在前面的幾篇深度報告中闡述了穩定幣、RWA的邏輯,在近期與產業的密集溝通中發現當前的RWA大多仍依賴對發行者的信任,而非對資產“可溯源、可追蹤”的信任,這其中的差距更多要靠“鏈上原生”來解決,這其中涵蓋了從數字化到上鏈的過程。站在發行方的角度,似乎尋找到一種新型融資手段;站在中介機構角度,RWA發行爲律所、投行、機構銷售帶來新的業務機會;而站在持有人角度,如果僅是一級發行則類似債券,則與傳統債權融資模式並無太多差異,而一旦考慮二級交易,我們將看到現實世界資產對數字Token的“派息”,結合中心化與去中心化交易手段,則想象空間將極大打開。

與現實世界的金融體系不同,作爲去中心化的RWA資產,實現現實世界資產與區塊鏈上RWA資產的深度錨定,目前還面臨幾個痛點:包括適用於區塊鏈系統新的數字身份系統、現實資產上鏈過程中的可信性與一致性,以及爲匹配監管需要而開發新的RWA資產標準等。這些痛點的解決需要一個系統性的方案。

本文對RWA發行過程中三個典型的痛點進行分析。

2. 現實世界資產發行RWA面臨的幾個痛點

2.1 RWA生態需要新的數字身份系統

隨着RWA推進區塊鏈加密貨幣與傳統經濟社會資產的融合,去中心化身份驗證DID(Decentralized Identifier)則成爲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傳統金融系統是基於中心化互聯網,身分認證是通過中心化金融機構/監管機構完成的——例如在通過券商機構開立股票帳戶。而基於區塊鏈的RWA則需要一套去中心化的身分驗證系統,即DID,通過DID來管理所有的加密貨幣資產。傳統互聯網和金融生態中,各自中介機構/平台的帳戶是互相不通用的,而DID有望實現統一的去中心化身份管理系統。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來自不同發行方的RWA資產、穩定幣以及其他加密貨幣資產可能部署在不同的區塊鏈平台上,例如,流行的穩定幣品種USDT,部署在多條公有區塊鏈平台,這就需要多個私鑰來管理不同的區塊鏈平台,如果考慮到RWA生態系統中各類dApp(Decentralized Application,去中心化應用),那將更復雜。用戶如何只用一套身分系統來管理這些區塊鏈平台的資產和dApp便是DID的目標。

image.png

RWA時代,需要一套DID用來管理多條區塊鏈的加密資產帳戶、驗證籤名、dApp應用、服務訪問驗證等,這是基於區塊鏈的融合性和擴展性而建立的身分驗證系統;在傳統互聯網世界,一個帳戶同時控制股票帳戶、銀行帳戶和其他金融帳戶以及多個互聯網平台,這幾乎是不可想象的。

image.png

身分驗證另一個現實的問題是AI時代,如何區分人與AI。AI的叢林世界,人類的很多能力很可能被AI超越,到那時候,人類如何實現自我證明——如何證明你是一個人,而非機器?這對確保人類在未來的Web3.0時代經濟利益等權益十分重要。在AI叢林中,人類如何證明自己是人——即人格證明(proof of personhood,PoP),成爲非常重要且棘手的問題。僅僅通過智力測試或視頻來鑑別AI與人是遠遠不夠的。雖然有多種方法可以最終實施人格證明 (PoP),但更關鍵的是,必須優先考慮隱私、自主權、包容性和權益保障,技術的發展必須確保造福和保護個人。

對於AI時代的數字身份證明,可以從三個層次去分辨:第一層,人格證明,確定個人的人性和獨特性(確保你是真實的人);第二層,數字認證,確保只有合法身分驗證的人類才能執行某些行爲操作,這一層解決的問題是,“你是你所說的那個人嗎?”,類似目前的基礎身分驗證;第三層數字身份驗證,重點回答“你是誰?”,這是最基礎的驗證層次,也是AI可以“渾水摸魚”的層次,也是風險最大的層次。

image.png

在AI時代,身分認證遇到了新的挑戰。我們認爲,從人的生物特徵出發,也許是一個解決的思路,畢竟人的生物特徵是AI無法模擬的,這爲RWA與AI時代的身分認證提供了一定的解決思路。

2.2RWA進程中,IoT設備確保鏈上鏈下數據的一致性

RWA現已成爲加密貨幣市場成長最爲迅速的賽道之一,其面臨的市場是廣袤的現實財富世界,已然成爲當下十分亮眼的藍海市場。區塊鏈上的數據具有防篡改的特點,通過對歷史數據的分析,貿易溯源、數據可信都得到了一定的保障。然而,這並不解決所有的問題——在實際落地中,還存在兩大核心痛點:1)企業數據“上鏈”,形成防篡改可追溯的信任數據,以便開展金融服務、存證、溯源等業務,但企業必然存在數據隱私的顧慮,無論是核心企業還是供應商,將核心數據上鏈,對融資方形成不可篡改、可追溯可查的數據鏈,企業難免擔心數據會暴露於外部風險之中;2)在經濟貿易中,鏈上數據的確可信,但鏈下的實體貿易和貨物流轉是否真實,構成了供應鏈中的“最後一公裏”痛點。光有區塊鏈還不夠接地氣,還需要更多技術手段和機制來解決應用落地對接的實際問題。

image.png

現實世界的經濟貿易流轉,需要借助IoT設備實現線下經濟貿易活動與區塊鏈線上RWA資產的深度綁定。區塊鏈與AIoT等技術結合,線上線下聯動是行業發展的大方向。區塊鏈作爲防篡改、可追溯的數據庫帳本,能夠確保數據鏈條的真實可信;但線上線下結合單獨靠區塊鏈技術難以獨立解決。通過與物聯網、AI等技術相結合,完成線上線下的深度綁定,使得貨物流轉、數據鏈條、信用傳遞透明化,確保RWA資產發行中的可靠性。

2.3 需要新的RWA資產標準以匹配監管

大部分加密貨幣,如比特幣以及常見的ERC-20標準的區塊鏈代幣資產,其區塊鏈帳戶具有支付即結算的特點,也就是說,用戶發起ERC-20資產轉帳行爲後,資產即刻發生了轉移並結算完成。這類簡潔的帳戶體系,使得用戶之間的轉帳匯款極爲便利——這與傳統金融體系形成了另一個鮮明的對比,傳統跨國匯款、國際支付甚至是股票交易都無法做到支付即清算,都需要一定的時間完成最終結算交割,這裏面主要的原因便是監管的需要。

RWA與穩定幣在切入傳統金融支付領域時,勢必需要考慮到監管的約束。因此,爲匹配監管的區塊鏈資產新標準成爲了剛需——如考慮到監管的需要,在適時、適當(監管審批)條件下才能轉移適當數量的代幣(Token),亦或是適配不同國家/地區監管規則切換對應的交易規則等。總之,新的RWA資產標準需要考慮監管的審核、地區間不同監管規則等。

目前來看,行業已經開發出一些適合RWA場景的區塊鏈資產標準,典型的包括ERC-3643、ERC-1400、ERC-1155等。但目前包括比特幣等區塊鏈資產如何切換到新標準、或與新標準資產如何兼容,也是需要相應的解決方案。

image.png

3.RWA監管面臨的幾個重要問題

3.1 RWA資產場外(鏈上)交易與離岸化問題

**SEC開始關注RWA合規,尤其是場外(鏈上)交易與離岸化問題。**近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委員Hester Peirce對考慮分發和交易代幣化證券的公司發出全面警告。她表示:“盡管區塊鏈技術很強大,但它並不具有改變底層資產性質的神奇能力;代幣化證券仍然是證券。因此,市場參與者在交易這些工具時必須考慮並遵守聯邦證券法。”她還強調,如果相關代幣不能提供標的證券合法及受益的所有權,則將歸類爲禁止在場外零售交易的“掉期合約(Swap)”。

**目前基於DeFi平台的RWA資產流轉並不符合證券法等監管規則,監管亦未有明確的方案來管理DeFi平台等“鏈上”金融市場。**股票代幣化一個讓市場非常期待的場景是用於區塊鏈上的DeFi(去中心化金融)平台,這對傳統金融市場來說顯然是一種場外交易,目前區塊鏈上的DeFi平台等鏈上市場並未進行KYC/AML規範、並不在監管規定的交易平台和結算系統內結算,且不具備稅收能力。與穩定幣類似,股票代幣等RWA資產也面臨離岸化的問題——即RWA資產並不在傳統金融市場體系內進行結算,而是直接基於區塊鏈結算。對於監管來說,這些RWA的流轉並不在監管管理的市場範圍之內,隨之而來的是稅收問題。

因此SEC委員的聲明正是對目前現狀的一種警告。若嚴格按照目前證券法的要求對RWA系統進行規範,則對目前的鏈上金融生態來說,這樣的監管約束與現實落差非常大。

對企業來說,一個現實的問題是如何將RWA資產納入財務報表。按照上述分析,若RWA資產在鏈上DeFi平台上交易,則存在如交易對手風險、市場流動性風險(注意,鏈上可能存在多個互相隔離的交易市場,因此相關資產可能存在多個不同的市場價格)等。對於這些資產如何納入企業的財務報告,準確反應相關資產的市場價值和風險,也是一個實操層面的復雜問題。

另外,對於股票、債券這樣的底層資產,發行商基於這些底層資產發行RWA代幣,其底層資產生息如何派發給RWA代幣持有者?這亦是一個操作層面的復雜問題。

以上是RWA監管面臨的幾個典型的問題,其間還有更多的細節有待探討和完善,總之,監管層面RWA的落地還要面臨很多問題。

4. 投資建議:關注RWA與穩定幣相關板塊

我們認爲,在美國和中國香港穩定幣相關監管法案推動下,將迎來RWA與穩定幣市場的快速發展,而美股代幣化將是下一個RWA重要賽道。目前,穩定幣與RWA目前仍以主題投資爲主,市場後續應關注美股代幣化在美國市場的相關推進和催化,建議關注RWA與穩定幣產業鏈相關標的。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