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Sahara AI聯合創始人Tyler:讓真實使用驅動可持續激勵,構建AI協作網路

作者:Zen,PANews

作爲今年最受矚目的AI原生公鏈項目之一,Sahara AI 自上線以來就吸引了大量關注。從一線資本踊躍投資,BuidlPad 超募8.7倍,到上線當天直通多家頭部交易所,再到在韓國Upbit上的表現,它的交易量一度躍升至平台第二,僅次於BTC和XRP,足見市場對其的高度期待與認可。

Sahara 不僅是AI × Web3賽道中的重要代表,也正成爲新一代基礎設施敘事中的關鍵坐標。因此,在這次專訪中,我們特別邀請到Sahara AI聯合創始人Tyler,就外界最關注的問題進行深度解答。

AI×Web3需要建立在真實的需求上

**PANews:**許多人知道 Sahara 是一個去中心化 AI 項目,背靠頂級團隊,不僅獲得了Polychain、Binance Labs, Pantera Capital 領投的總計 4300 萬美元融資。這次Sahara token的上線更是贏得了幣安,OKX,Upbit等全球頭部交易所支持。您覺得 Sahara 能獲得這麼多認可和支持的核心原因是什麼?

**Tyler:**我覺得Sahara 能走到今天,不是靠熱度,也不是靠資本,而是靠我們從一開始就踩在一個真實的結構性需求上。

我們一直在問自己:如果 AI 是一個確定性的未來,那麼它的基礎設施該長成什麼樣?誰來搭?誰來參與?今天絕大多數 AI 項目還停留在應用層,講的是如何讓 AI 來 Web3,而 Sahara 想解決的是更底層的問題:Web3 是否能成爲 AI 時代的參與入口與利益分配機制。

Sahara 給出的答案是:我們不僅可以做到,而且必須有人來做。

AI 的價值分配,不能永遠掌握在幾家大模型平台手上。如果未來的 AI 真會變成像互聯網一樣的基礎設施,那我們就得有一套更開放、更公平、更可持續的架構。這正是 Sahara 想做的事:解決一個我們認爲遲早要被解決的結構性問題。

我們不是「在 Web3 上做點 AI」,而是從頭構建一整套爲 AI 而生的系統性操作平台。用鏈級架構,去承載 AI 的確權、調用和分潤,把一個過去只能依賴大模型平台封閉運行的系統,變成一個人人都能參與、共建、共享的新網路。

這是爲什麼我們能成爲目前唯一一個在 OKX、Binance、Upbit、Bithumb 同時聯合上線的 AI Layer1 項目。不是因爲我們站在風口上,而是因爲我們在基礎設施這個維度真的在做難而正確的事。

**PANews:**市場上也有不少 AI 相關項目,Sahara 的定位和路徑選擇和它們有何不同?在您看來,在Web3 AI賽道中,Sahara 最大的亮點或者核心卡位優勢體現在哪?

**Tyler:**現在很多項目把 Web3 當作融資渠道,把 AI 當成宣傳亮點,但我們一開始的出發點就不是這樣。我們真正關心的是:AI 正在變成一個新的技術範式,Web3 憑什麼參與其中?

關於Web3 如何支持 AI 發展?我反而覺得是有了 AI 的加持,Web3 才真正有機會進化成它該有的樣子。

我們投入大量精力去研究 AI 的運行方式:模型如何訓練、數據如何調用、價值如何回流給貢獻者。當我們把這些問題串起來,會發現一個現實:今天的 Web3,還缺少一個能真正承載 AI 協作的底層系統。

所以我們幹脆從頭來過,,設計一個完整的「數據 → 模型 → Agent → 收益」的資產生命週期系統。每一環都能確權、調用、留痕、分潤,所有價值流動都能通過鏈上邏輯清晰地追蹤與激勵。

這像是一個“通用操作系統”,AI 開發者、貢獻者、使用者都可以基於它進行高頻協作。而這套系統也並不是停留在架構圖上的設想,我們是把它原生嵌入到了自己的 L1 區塊鏈中,從一開始就服務高頻調用、復雜交互的 AI 場景。

打個比方吧,以太坊讓我們能自由構建一個金融系統,從錢包、DEX 到治理協議都可以鏈上完成。Sahara 也是如此,只不過我們服務的不是金融資產,是把整套 AI 供應鏈搬到鏈上來運行。我們的卡位點很明確:成爲 AI 時代的 Web3 基建。這就是 Sahara 的定位,也是我們認爲自己在這條賽道上最核心的卡位點。

日活超140萬,AI協作不是空談

**PANews:**SIWA 測試網的表現很亮眼,帳戶數已超 320 萬,在數據標注、任務完成率、準確性等方面也都有明顯提升。您怎麼看這些階段性成果對 Sahara 搭建去中心化 AI 基礎設施的價值?

**Tyler:**SIWA 對我們來說,不只是個「測試網」,它其實是一場系統性驗證:我們設計的這整套鏈上 AI 協作模型,到底能不能跑起來?結果是,能,而且超出我們的預期。

目前 SIWA 上已經有超過 320 萬個錢包、140 萬日活,最讓我們感到興奮的,是這些用戶是真正在上面做事的人——像是超過 20 萬名社區數據貢獻者,在鏈上完成標注、驗證、互動,還有幾百萬人在等白名單。讓我看到了這套 AI 資源協作網路的雛形。

這件事也驗證了一個核心判斷:AI 協作不是空談,而是一個已經存在、但從未被好好承載的真實需求。Web3 最大的價值,就在於它可以給這種多角色、多輪次、高頻的協作提供新的秩序。

如果說 SIWA 是我們驗證鏈上協作能力的第一步,那從接下來就是我們真正把整個 AI 價值循環「跑通」的關鍵節點:我們6月底剛上線了AI Agent Builder 和 AI Marketplace的公測,一個讓所有人都可以創建、發布 AI Agent,另一個讓這些 Agent 真正可以被調用、授權和收益。

可以把這看作是去中心化 AI 的 App Store 和經濟系統雛形。而這背後的基礎設施,正是 Sahara 構建的整個鏈級架構。未來我們還會加入收益分潤、鏈上任務調用、組合交易等能力,讓這整套系統不只是跑得動,還能跑得久。

所以對我們來說,這些成果不只是「階段性成功」,更是對去中心化 AI 可行性的第一次強力證明。我們希望讓每個人都能參與 AI、貢獻 AI,並從中獲得真實價值。而 Sahara,正在把這個願望搬到現實裏來。

**PANews:**Sahara與其他公鏈相比產品是比較多的,產品市場契合度(Product market fit)也很好。很多人都說 Sahara 的三層架構是“AI 原生鏈”的新玩法。能不能跟我們聊聊,這套架構怎麼幫助平台在性能、治理、生態這些方面一步步進化?如果未來 AI agent 大規模上鏈或者應用爆發,它的擴展能力會體現在哪些地方?

**Tyler:**AI 本身是一個很重協作、很依賴組合式開發的系統。不可能像部署個智能合約那樣就跑起來,它牽涉到的是數據上傳、模型訓練、推理調用、收益追蹤這些一整套復雜操作。而且這些操作背後還需要做到確權、隱私保護、多角色協作,這就對底層鏈的性能、可組合性、可驗證性提出了很高要求。

所以我們就拉開了三層架構:底層是「基礎設施層」,上面是「應用層」,再往上是「生態協調層」。

基礎設施層就是我們的主鏈,配合 TEE(可信執行環境)和鏈上合約,把數據、模型、Agent 全部註冊確權,還能保障調用過程的隱私和安全。你把它想象成一個「可信登記所 + 運轉系統」,解決 AI 資產到底歸誰、怎麼用、怎麼分潤這些根本問題。

應用層是我們目前推進得最快的部分。AI Agent Builder、Data Service Platform、AI Marketplace 全都在這。開發者可以上傳數據、構建模型、訓練,甚至直接組合別人的組件做出新功能,還能在市場交易、使用、變現。這部分我們做得很“實用主義”,就是希望開發者真的能短時間內從 0 到 1 做出個能跑的 Agent,不用再折騰各種的工具。

生態協調層是最有未來感的一塊,也是我們的網路效應來源。它不只是技術,還是連接機制。Web3 協議、Web2 應用、算力服務商、AI 內容創作者都可以通過標準接口接入Sahara,大家各司其職、共享收益,才有可能跑出一個自驅動的 AI 協作經濟。簡單說,這一層是我們給生態“鋪路”的方式。

那回到問題『Sahara 的擴展能力在哪?』我們相信未來無論是 Web2 還是 Web3 的 AI 應用爆發,這些資產最終都需要一個鏈來註冊、追蹤和結算。應用得越多、組合得越復雜,Sahara 就越有價值。我們設計這個系統的目的,從來就不是爲了支撐一個應用,而是支撐一整個 AI 網路跑起來。你可以把我們想象成是 AI 世界的「底層操作系統」。大家都能來搭建、組合、跑模型,最後還能從中共享收益。這種系統一旦跑起來,是越跑越快、越用越強的。今天我們只是剛開了個頭,但你已經能看到一些現象:越來越多的 AI 開發者、模型平台、甚至傳統企業的數據業務,正在通過 Sahara 構建自己的鏈上 AI 產品,真正在形成一個複利效應。

我們看到的不是短期用戶增長,而是十年之後,整個 AI 行業對鏈的依賴。我們想爲這件事把地基打牢。

下一步,建立真正“能用的 AI 協作網路”

**PANews:**接下來 3 到 6 個月,大家都很關心 Sahara 會有哪些新的產品或者合作,讓外界看到它在這條去中心化 AI 路上的關鍵進展。能不能提前給我們透露一些值得期待的亮點?

**Tyler:**我們接下來這幾個月的節奏非常明確:產品、合作、主網,一步步把這個系統跑起來,真正建立一個“能用的 AI 協作網路”。

我來介紹一下6 月底我們已經上線的兩個核心模塊:AI Agent Builder 和 AI Marketplace。讓用戶可以不用寫代碼,直接拖組件、調模型、上線 Agent,一整套流程全鏈上完成。你也不需要跳 Github 或 Hugging Face 下載東西,我們已經把數據集、開源模型都模塊化整合好了。可以說,現在誰想做個 AI 應用,打開 Sahara 就能直接完成。

這是一個開始,7 月我們要做的,是把這個系統“跑通”。最重要的是上線變現機制:模型調用、API 授權、收益分潤、License NFT 都會在這個月開放。讓使用者能用 AI 資產,靠交互來收益。這也是很多早期AI投入者最關心的一步,模型和數據怎麼變成資產,怎麼在生態裏流通。

同一時間,我們也會把數據服務平台(DSP)從 whitelist 模式開放成完全公測,所有人都可以參與。這也代表從這個階段開始,所有人都可以在 Sahara 上建設和獲益。

秋天時我們的主網就會上線,到時候整個經濟系統會正式閉環,鏈上會記錄資產的註冊、模型調用、收益分發、用戶交互等所有行爲。而 $SAHARA 在這個過程中,也會被正式“激活”,當調用AI資產、支付費用、被動收授權分潤、參與平台治理時用到的核心資產。

產品之外,我們也會陸續公布一些生態合作,包括開放 API 給更多 AI 工具、和工具類平台串聯出入口、實現模型流通 、引入更多企業級合作方參與數據與模型協作。可以想象,Sahara 不再只是一個技術平台,而是一個不斷湧現的新型 AI 協作生態。

我們正在把 Sahara 從一個“鏈 + 平台”,擴展成一個真正能支撐 AI 開發生態的大系統。未來你會看到更多角色在這個系統裏找到位置:開發者、數據標注者、模型作者、平台集成方、AI使用者,我們就是在爲這些人搭建協作結構和收益閉環。

**PANews:**Sahara 一直強調數據確權和數據資產化,那在未來,鏈上數據的價值會怎樣真正被釋放出來?會不會成爲 Sahara 商業化的關鍵抓手?另外,面對市場上不少類似做AI數據確權的項目,您認爲Sahara的核心競爭力體現在哪?

**Tyler:**我們相信,數據不會只是“被使用一次”的消耗品,而應該是持續產生價值的資產。就像房產可以出租、作品可以授權,數據也可以被反復調用、組合、訓練新的模型或 Agent。

我們想要解決的問題是:數據不能只是被“確權”,更要“被使用、被持續變現”。用戶上傳的一個數據集,不是用完就丟,而是可以不斷被調用、參與訓練、合成新的用途,甚至被其他開發者組合使用。所有這些行爲如果都跑在鏈上,那就可以把數據的使用路徑完整記錄下來,讓收益分配自動發生。這就不只是確權,而是創造一種真正流動的“數據經濟”了。

我們設計的數據服務平台(DSP)就是這個系統的入口。它不僅讓你參與任務、獲得獎勵,更關鍵的是讓你的數據真正變成一個可追蹤、可復用、可授權的鏈上資產。而我們的原生鏈+調用層邏輯,也讓這種數據的使用軌跡能夠完整保留下來。

所以我們和其他數據確權項目有什麼不同?我會說,他們只做“歸屬權”,我們做“使用權”和“變現路徑”。他們的目標是說清楚“這是誰的”,而我們的目標是,“怎麼讓這玩意值錢、持續值錢”。

這也是我們認爲最能釋放商業潛力的地方。對企業用戶來說,你不需要從五個平台、七套工具找數據,我們一站式幫你對接、定價、獲取授權;對個人用戶來說,數據不再只是被“消耗”,而是可以持續爲你賺錢。這個系統一旦跑起來,就是我們整個生態最穩的增長飛輪。

所以我常說,數據不是 Sahara 的“切入點”,而是我們商業模式的根基。它是我們能把 AI 生態長期做下去的底層邏輯,也是我們和其他 Web3 AI 項目拉開距離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可持續激勵:讓“真實使用”驅動價值循環

**PANews:**目前市場對於激勵機制的最大質疑是項目TGE後的可持續性正向激勵的經濟設計。那在您看來,Sahara 在經濟體系和激勵機制這方面是怎麼設計的,才能讓它長久跑下去、真正讓用戶和項目雙贏?

**Tyler:**這個問題可以說是所有 Web3 項目都逃不開的挑戰。前期靠補貼拉用戶,熱度一過大家就走光。Sahara 的做法其實很樸素:不搞人爲制造的繁榮,回到“真實使用”本身。我們設計激勵機制的出發點,就是思考一個問題:如果這個系統沒人用,它自然就不會有價值;但只要它一直被使用,就必須有人持續獲益。

所以我們是讓激勵從使用中來、從貢獻中分。我們的用戶角色很多元:普通用戶、數據貢獻者、Agent 構建者、企業、模型開發者……每一類人都可以在生態裏找到自己的位置,不僅能用,還能獲益。

像一般用戶,其實可以直接參與數據標注任務、體驗 AI agent、做社區內容。這不是刷榜這種方式去補貼流量,而是真正爲平台帶來數據、用戶反饋、內容貢獻的行爲。只要你的行爲有價值,就會被系統記錄並產生收益。

而開發者這邊,我們提供了一整套完整的工具鏈。用戶可以上傳模型、部署、設置收益分潤,然後在 Marketplace 裏授權別人使用、收獲分成。而且你上傳的內容,也可以被別人復用,產生更多複利。再往上走,還有企業用戶和算力提供方,這些更偏 B 端的角色,也都能找到自己的商業空間。

比較特別的是,一個人可以同時扮演多個角色。你可以既是數據貢獻者,也是AI資產的部署者,甚至還推薦別的用戶使用你的模型。做得越多,角色越豐富,回報也越多元。這種“復合型身分”的收益結構,是我們特別強調的持續性設計。

說到底,我們想做到的是:讓每一次真實發生的調用、交易、協作,都能自動觸發價值回報。只要系統還在用,激勵就能流轉。這個邏輯不靠補貼維持熱度,而是靠生態內部的正循環去驅動。我們認爲這是目前 Web3 和 AI 結合最可行、最健康的方向。

**PANews:**在您看來,未來 AI Layer1 和傳統公鏈在生態位上會是怎樣的關係?Sahara 是在補位、重構,還是開闢新賽道?

**Tyler:**我們認爲,AI Layer1 和傳統公鏈之間,並不是此消彼長的關係,而是各自承擔不同系統任務的協同進化。傳統公鏈擅長處理金融交易、DeFi、NFT 等通用型資產,而 AI Layer1 是爲了承接另一個明確的、可預見的巨大需求場景而誕生的:AI 資產的確權、激勵、交易與協作。

AI 的資產形態和運行方式與傳統加密資產完全不同:它不僅包含數據、模型、agent等非靜態資產,更包含運行時產生的大量調用記錄、行爲日志、協同邏輯。而這些信息,必須依賴一個結構清晰、執行可信、激勵持續的原生區塊鏈環境來承載。我們並不是爲了跟傳統公鏈“競爭”,而是在現有體系難以承載 AI 協作需求的情況下,主動來搭建一個能夠讓數據貢獻者、模型開發者、Agent 構建者、算力服務者、終端用戶都能有機協作的平台。

當然,這個系統的復雜度也極高,遠比現有公鏈復雜:它既要保證數據隱私,又要實現可驗證性;既要支持復雜的交互邏輯,又要保證執行效率;還要對每一個參與者給出清晰的分潤與確權路徑。這些都極具挑戰,但我們覺得,這件事值得做,也必須有人來做。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Sahara 既不是“補位”,也不僅是“重構”,而是在推動一個新的系統範式:AI 原生區塊鏈。它不是某個賽道的延伸,而是爲一個全新的協作網路開闢出基礎設施。我們希望這個網路是開放的、共建的、跨鏈的,也是人人可參與、持續正向循環的。

**PANews:**作爲Web3AI的頭部項目,您如何看待整個AI賽道的發展方向? 您認爲未來最大的機會和挑戰分別是什麼?

**Tyler:**AI 正在迅速從一個專業工具演進爲每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曾經的互聯網和智能手機,如今已經成爲每個人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我們相信未來每個人都將擁有屬於自己的 AI 模型或Agent去協助每天的大小事,變成我們生活中的必要工具,這是我們最堅定看好的趨勢。

但要真正實現這個願景,還需要解決三個關鍵問題:第一,如何讓 AI 能夠被個人控制與部署;第二,如何保障數據與交互過程的隱私與透明;第三,如何構建一個公平、開放、可持續的經濟系統。

而這三點,正是 Sahara 正在着力解決的方向。我們並不只是做一個工具箱,而是在搭建一個面向未來的操作系統,賦能所有用戶、開發者、研究人員、企業去創建、使用和從 AI 中獲益。我們認爲,Web3 + AI 的最大機會,在於它帶來了一種全新的價值創造方式:一個開放協作、人人可參與的 AI 網路。

Sahara 的角色,可以用三個比喻來更好地理解:

  1. 我們是“去中心化 AI 的 AWS”,提供底層算力、存儲、調用與激勵系統,爲整個 Web3 AI 世界提供基礎設施支撐;
  2. 我們像“AI 世界的 Tesla”,用透明、可確權、可交易的機制,重新定義 AI 資產的生產、運行和協作方式;
  3. 我們也是“AI Agent 的 App Store”,讓開發者可以快速發布、用戶可以自由調用,構建一個具備強大分發能力與商業模型的生態系統。

而最大的挑戰,也正源於這套系統的復雜性:我們既要保證系統的穩定性、安全性,又要讓它真正好用、好參與。它必須能夠承載千萬級用戶和應用,才能真正成爲 AI 與 Web3 融合的起點。我們相信,這個方向值得長期投入和構建。而 Sahara,正在邁出這第一步。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