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讨意图(Intents)如何解决DeFi复杂性问题在Luna崩溃之前,我曾为一位朋友运作稳定币收益策略。他希望了解2020年1月时可获得的高额利率。我的朋友对加密货币并不熟悉,在我们合作前甚至从未进行过链上交互。我们的安排很简单:他将资金存放在自己的硬件钱包中,然后我们每周在Zoom上见面一两次,我会一步步向他解释操作流程。从一开始,我们就将资金分散存入各条链上几乎所有可用的DeFi协议。在2-4小时的会话中,我们会进行数十笔批准、转移、交换、存款、索赔和提取资金的交易。资金被转移到定制的流动性池、投票锁定等各种渠道,以最大化收益。我们几乎使用了所有的跨链桥、主流DEX和收益聚合器来部署我们的稳定币组合。在加密货币领域,我们尝试了各种可能的收益率策略。这个过程的复杂性是显而易见的。以在Polygon上将USDC兑换为FRAX/DAI LP并质押为例,需要执行以下步骤:1. 在DEX上将USDC兑换为DAI(2笔交易)2. 将USDC和DAI跨链到Polygon(4笔交易) 3. 在Polygon DEX上组合USDC和DAI(4笔交易)4. 将LP代币存入收益vault(2笔交易)仅这一简单操作就需要12笔交易!整个过程是手动的、耗时的、繁琐的,尤其是在投资规模较大的情况下。从更高的层面来看,我们执行的所有流程都有明确的预期结果。我们拥有资产,希望用它们完成特定任务。就像上面的例子,"我们有USDC(在以太坊上),希望以FRAX/DAI(在Polygon上)的形式提供流动性,然后将其质押到收益vault"。这就是我们操作的"内容",而12笔具体交易则是"如何"操作。从起点到终点需要一系列清晰、合乎逻辑的步骤,这些步骤都是可量化的。强大的交易路由算法可以极大简化这个过程,将步骤减少到1-2个。用户只需提出最终目标,算法就能返回最佳路径,甚至直接处理交易。这种路径映射结构被称为"意图",是以太坊正在快速发展的中间件的一部分。虽然业界对"意图"的定义尚未达成共识,但已有一些普遍观点。Paradigm的定义是:"意图是签署了一组声明性约束,允许用户将交易创建外包给第三方,同时保留对交易的完全控制"。Near的David Ma则将其定义为:"交易是命令性的,而意图是声明性的。换言之,交易是定义明确的消息,指定如何运行EVM来产生状态更改,而意图则指定所需的状态更改,不关注具体实现过程"。在这两个定义中,意图都是"声明性的",即通过用户和"求解器"之间的数据共享来寻求外部帮助。用户声明他们想要的结果,求解器为他们提供实现方案。与具有特定参数的交易不同,意图必须由第三方映射。此外,还存在限制可能路径集的约束条件。这有助于将可能性总数集中到一个更小的、可筛选的集合中,用户可以从中进行选择。基于"意图"的基本架构已经存在于EVM中。当你使用任何DEX时,它都会找到交易执行的最佳路线。例如,在Curve界面中选择要交易的资产后,UI会自动找到最佳的流动性池进行路由。如果没有直接的交易对,订单会经过多个池子来获得最佳执行路径,全部在一笔交易中完成。除了交易聚合器外,以太坊上还存在其他几种类型的"意图":1. 限价订单:如果满足条件,则允许从账户中提取资产。2. 拍卖式订单执行:基于非DEX流动性的第三方订单执行。3. Gas赞助:允许使用其他代币支付交易费用,适用于账户抽象钱包。4. 委托:白名单属于这种情况,在执行交易前对数据库进行检查。5. 交易批处理:允许对Gas效率的意图进行批处理。6. 跨链交换。意图的一个核心特征是数据暴露。通过签署意向消息,用户表明愿意以便利为代价提取MEV。由于意图无法直接广播到以太坊内存池,它们被存放在私有的链下Interpool中。这些Interpool可以是许可的、无需许可的或两者的混合。目前,一些协议正在开发基于意图的基础设施,以允许混合系统。虽然对于意图的最终形态还没有达成共识,但这是当今加密领域正在发生的新兴中间件层革命中的重要一环,旨在提升用户体验。目前的意图主要用于代币交换和订单批处理,但未来有望应用于更广泛的场景。这为在各种区块链上构建新应用创造了可能性,因为所有钱包都可能默认为账户抽象。强大的意图层可以为区块链产品解锁新的用例,并简化在其上构建的应用程序。
意图架构:简化DeFi操作 提升用户体验的新兴中间件
探讨意图(Intents)如何解决DeFi复杂性问题
在Luna崩溃之前,我曾为一位朋友运作稳定币收益策略。他希望了解2020年1月时可获得的高额利率。我的朋友对加密货币并不熟悉,在我们合作前甚至从未进行过链上交互。我们的安排很简单:他将资金存放在自己的硬件钱包中,然后我们每周在Zoom上见面一两次,我会一步步向他解释操作流程。
从一开始,我们就将资金分散存入各条链上几乎所有可用的DeFi协议。在2-4小时的会话中,我们会进行数十笔批准、转移、交换、存款、索赔和提取资金的交易。资金被转移到定制的流动性池、投票锁定等各种渠道,以最大化收益。我们几乎使用了所有的跨链桥、主流DEX和收益聚合器来部署我们的稳定币组合。在加密货币领域,我们尝试了各种可能的收益率策略。
这个过程的复杂性是显而易见的。以在Polygon上将USDC兑换为FRAX/DAI LP并质押为例,需要执行以下步骤:
仅这一简单操作就需要12笔交易!整个过程是手动的、耗时的、繁琐的,尤其是在投资规模较大的情况下。
从更高的层面来看,我们执行的所有流程都有明确的预期结果。我们拥有资产,希望用它们完成特定任务。就像上面的例子,"我们有USDC(在以太坊上),希望以FRAX/DAI(在Polygon上)的形式提供流动性,然后将其质押到收益vault"。这就是我们操作的"内容",而12笔具体交易则是"如何"操作。从起点到终点需要一系列清晰、合乎逻辑的步骤,这些步骤都是可量化的。
强大的交易路由算法可以极大简化这个过程,将步骤减少到1-2个。用户只需提出最终目标,算法就能返回最佳路径,甚至直接处理交易。这种路径映射结构被称为"意图",是以太坊正在快速发展的中间件的一部分。
虽然业界对"意图"的定义尚未达成共识,但已有一些普遍观点。Paradigm的定义是:"意图是签署了一组声明性约束,允许用户将交易创建外包给第三方,同时保留对交易的完全控制"。Near的David Ma则将其定义为:"交易是命令性的,而意图是声明性的。换言之,交易是定义明确的消息,指定如何运行EVM来产生状态更改,而意图则指定所需的状态更改,不关注具体实现过程"。
在这两个定义中,意图都是"声明性的",即通过用户和"求解器"之间的数据共享来寻求外部帮助。用户声明他们想要的结果,求解器为他们提供实现方案。与具有特定参数的交易不同,意图必须由第三方映射。此外,还存在限制可能路径集的约束条件。这有助于将可能性总数集中到一个更小的、可筛选的集合中,用户可以从中进行选择。
基于"意图"的基本架构已经存在于EVM中。当你使用任何DEX时,它都会找到交易执行的最佳路线。例如,在Curve界面中选择要交易的资产后,UI会自动找到最佳的流动性池进行路由。如果没有直接的交易对,订单会经过多个池子来获得最佳执行路径,全部在一笔交易中完成。
除了交易聚合器外,以太坊上还存在其他几种类型的"意图":
意图的一个核心特征是数据暴露。通过签署意向消息,用户表明愿意以便利为代价提取MEV。由于意图无法直接广播到以太坊内存池,它们被存放在私有的链下Interpool中。这些Interpool可以是许可的、无需许可的或两者的混合。
目前,一些协议正在开发基于意图的基础设施,以允许混合系统。虽然对于意图的最终形态还没有达成共识,但这是当今加密领域正在发生的新兴中间件层革命中的重要一环,旨在提升用户体验。目前的意图主要用于代币交换和订单批处理,但未来有望应用于更广泛的场景。
这为在各种区块链上构建新应用创造了可能性,因为所有钱包都可能默认为账户抽象。强大的意图层可以为区块链产品解锁新的用例,并简化在其上构建的应用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