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內容非投資建議。
我在以太坊的部位幾乎維持不變將近兩年,資金猶如一潭死水,完全沒有波動。在我的投資組合裡,它就像個殭屍,其他板塊早已大幅上漲,把我遠遠甩在後頭。
這真是一張讓人覺得“中邪”的價格圖表。
現在帳面總算有了合理的獲利,但這並不改變這可能是我職涯中最糟糕交易之一的事實。問題不在於進場時機或交易邏輯,而在於我遲遲未能果斷停損,把資金轉移到更有成長潛力的標的。
這就是標準的稀缺心態。我極度畏懼“認輸”,寧可兩年內資金毫無增值,也不願正視判斷錯誤,更不敢主動尋找更佳機會。
這種情形屢見不鮮。許多交易員失敗的原因,其實不是對圖表或時機的判斷不佳,而是在關鍵時刻猶豫,反倒自己絆倒自己。
我身邊有交易員在2021年牛市賺了200萬美元,2022年卻把全部資金虧光;也有人在第一次遇到30%下跌時全倉恐慌殺出,結果眼睜睜看著幣價暴漲50倍,他卻只能抱著穩定幣苦等。心理機制如出一轍,結果卻各不相同。
只要你長期觀察一個交易者,總會發現同樣的輪迴:原本大賺,最後卻因無法信任自己判斷,把勝局扭轉成敗局。40%獲利最後變成20%虧損,只因拿太久;10倍行情回到成本價才賣掉,只因不敢相信還會創新高。死抱小幣直到清零,下一次卻又在新熱門啟動時因恐懼賣飛,心裡一直困在“落袋為安才算贏”的思維中。
這些經歷我都走過。雖然我不是盲目死守,也不曾恐慌殺出,但太多不錯的機會變成遺憾,讓我慢慢看清了核心問題。有時持有過久,有時又賣得太早,其實根本原因並非技術層面或策略選擇。
歸根究柢,是恐懼在作祟。
不是信念,不是自律,也不是對技術的堅信。
說實話或許不舒服,但這問題多半來自童年的創傷與觀念。
我認為,多數交易錯誤都源於“稀缺敘事”。每一次“咬牙死守”的感慨、每一次“賣飛了”的悔恨,其實都是成長過程裡被灌輸“機會不會再來”的心態。多數不能果斷操作的交易員,內在往往從小就被教育“錢很難賺、機會很稀少,只有一次,絕對不能浪費”。
我認識的多數交易員,都是在中產階層常見的焦慮環境中長大:買菜前先查帳戶餘額,父母常為帳單爭吵,每一分錢都極其珍貴,因為無法預期下筆收入何時會來。
這種心理陰影如同魔咒,會一路跟著你進入市場。
設想你某次交易獲利40%,稀缺思維開始發作:「再等等,也許能翻轉命運。」於是繼續死守,最終讓獲利回吐,只因無法接受眼前成果已足夠。
反過來說,賺了40%,內心又催促「趕快收手,否則再也看不到賺錢機會」,結果提前清倉,行情卻繼續飆漲到400%,你只能追悔莫及。
稀缺心態,總是在關鍵時刻選擇財務傷痕,而非財務自由。
這兩種行為最終都來自一樣的信念:機會既稀少又珍貴。
行為經濟學家已經研究這種現象數十年。孩童時長期處於金錢壓力下,大腦會將每個財務決策視為生死一線。兒時心理的“預設值”正在束縛你的交易帳戶,讓你不斷虧損。
與此同時,市場上還有另一種交易員,多半來自家境較佳或至少家庭經濟穩定。他們下決策果斷,停利停損、部位管理非常理性,不會帶入過多情緒,也不會陷入“如果當初……”的懊悔循環。
他們真的相信市場機會無窮無盡,而大多數人其實做不到。
豐裕心態的交易員想法很簡單:「讓獲利部位繼續奔跑,做好風險控管,下個好機會永遠還會來。」而陷入稀缺心態的交易者一心想:「這也許是我唯一的機會,要嘛馬上收手,要嘛死守到底。」
這兩種模式,一種不斷積累財富,一種帶來無盡焦慮。
加密市場裡最昂貴的謊言,不是「永遠不出場」或「永遠鎖定利潤」,而是相信每筆交易都只有一種正確答案。
事實上,大家都在害怕——害怕錯過行情,怕自己判斷錯,怕這次做錯決策就再也等不到下一次機會。
這種現象處處可見。那些「極致最大化」型交易員,每一次都想創下奇蹟,於是遲遲不肯決定。獲利變虧損、太早賣掉錯失漲幅、不斷加碼無視風險,把每個選擇都當獨一無二。
說到底,他們交易的不是市場,而是自己童年的陰影。
稀缺思維不僅搞砸交易,更會讓你與金錢、機會之間的關係全面變質。
我曾有一筆部位獲利五倍,卻因不敢停利,三個月後回到原點;也曾在漲30%就急忙賣出,結果行情又漲了十倍,潛意識裡總覺得自己配不上好運氣。
稀缺心態會讓你出現經典的自我破壞行為:
決策癱瘓——買、賣、持有,每一步都像在鋼索上,稍一猶豫,風險控管就蕩然無存。
二分法思考——所有操作都變成兩極端,只能死守或一次清倉,因為不相信自己能多次正確判斷,無法進行分批操作。
風險錯位——不是孤注一擲,就是裹足不前,始終無法進入財富累積的黃金區間。
想修正,倒不見得非得求助心理諮商或冥想(雖然冥想對我確實有幫助)。根本關鍵在於重新說服大腦——金錢是可再生資源,不是唯一的機會。
常常問自己:「如果我有一千萬美元,現在這個局面會怎麼處理?」可以肯定的是,這樣的人不會在回檔80%還死抱,也不會牛市只漲20%就急著跑掉。
有經驗的大資金交易員從不因單筆盈虧情緒起伏,他們專注於風險控制與資金配置,而非追求單一押注的完美結果。看重的是持續的優質決策,而不是一次性的全勝。
以下建議,是我希望五年前有人提醒我,也是我觀察到所有穩定獲利交易者都會實踐的原則:
以情境規劃取代單一答案:下單前設定多重停利點與風險閾值,不要陷入“稀缺選項”的迷思,以為只能選一條路。
用富人視角分散倉位——如果你手上有一百萬美元,會不會梭哈單一山寨幣?如果不會,那麼1萬美元的帳戶也無須孤注一擲。
練習動態風控。大賺時敢於分批出場,看對行情時適度加碼,發現判斷錯誤時及時停損,不要把每個決策看成生死一搏。
計算機會成本。死守難有作為的倉位,每一分錢都等於浪費;恐慌割肉的虧損,本來也有機會進行複利增長。
豐裕心態的終極效果,是遠高於稀缺心態。每一筆都想搏極限,反而讓優勢機會愈來愈少。
抱著豐裕心態,你會自然做得更好:該停利時就停利,讓獲利繼續奔跑,判斷錯就快停損,耐心等待好機會,不再追高殺低、報復性加碼,或FOMO追買高點。
這些微小選擇,就是財富積累的複利效應,而不是稀缺焦慮下的暴漲暴跌循環。
市場獎勵耐心、自律與策略,懲罰貪婪、焦慮和情緒化。你的心態決定你處於哪一方。
即使現在帳戶規模大、經驗豐富,我仍會偶爾被稀缺思維左右。有時還是會因恐懼下錯決策,這種心理模式依舊根深蒂固。
所幸我已懂得如何辨識、及時調整。幾乎所有從長期虧損走向穩定獲利的交易員,都經歷了類似的成長過程。
第一步,就是誠實面對自己有稀缺心態。這不是你的錯,而是兒時財務環境造成,但修正它則是自己的責任。
你與金錢的關係,早在小時候就已悄悄定型,這幾乎影響你每一次交易。所謂稀缺心態,說穿了就是自以為有策略,實際只是在自我設限。
我一路走來不斷踩坑。因恐懼做下的決定,讓我損失比理性判斷還多。過度思慮和猶豫,使許多獲利倉位遺憾收場,反而堅持按計畫操作時,錯誤反而大幅減少。
事實是,這種心理模式毀掉的交易員,遠遠超過技術分析錯誤或市場大跌。
你從小建立的觀念,不代表註定在市場裡一再失敗。真正的敵人,是自己的稀缺心態,不是市場本身,不是主力大戶,更不是所謂的莊家操控。
真正拖住你致富的,是「貧窮腦迴路」。
先解決這部分,其餘一切都只是方法而已。